日前新北一名國中生坐在客運上的 #博愛座,卻遭一名婦人當眾斥責,讓孩子忍不住當場落淚!這樣的場景,不是第一次,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!因為只要「博愛座」存在,類似的道德勒索攻防戲碼,恐怕還會一再上演!
這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長年累積的社會矛盾!好李佳在,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已初審通過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》修正草案,未來「博愛座」將更名為「#優先席」,不只用語更中性,也擴大了適用對象!
「博愛座」這三個字,聽起來高尚,帶有人文關懷的理想,但實際上有點假掰,常常淪為道德審判的戰場!誰夠老?誰夠弱?誰該讓位?在缺乏明確標準下,往往 #自由心證,由「比較能吵、比較盧,或比較沒羞恥心的那一方」主導最後的結果!
相較之下,「優先席」的 #用語 中性多了!它可以傳達的是由制度的引導,而非強制的期待!它不預設誰該讓位,而是提醒「如果有人有需求,請優先考慮」!
這樣的改變,讓「讓座」不再是一種道德壓力,而是一種自由選擇!
民眾能在法律與禮儀之間找到更清楚的界線,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與誤解,重要的是不必有壓力!
國中生被斥責的事件,反映的不是單純的座位安排問題,而是社會對年輕人一貫的高標準、低容忍!
我們總是期待他們要懂事、要禮讓、要體貼,卻很少問一句:今天你是不是很累?你是不是身體不適?或者你只是單純地想坐下來休息一下?.........難道這樣也不行嗎?而 #年長者 是否就可以無限上綱,因為自己是長輩把所有的行為合理化?
很多時候,真正不博愛的,是那些「不問緣由、直接審判」的行為!「博愛座」原本是出於善意,但如果成為情緒對立的場域,那這份博愛就已經變調!
未來順利 #三讀通過,「博愛座」改名為「優先席」,不只是換個名牌,大家更要轉換心態!讓座不該是一種道德壓力,而是一次溫柔關心的選擇!
畢竟,真正的博愛,不在於你坐在哪個位置,而在於你看見了其他人的需要!
Tags
時事評論